最近,笔者在网络“冲浪”时,看到人民网评三评“社会性死亡”,不管是“清华学姐”,还是“罗冠军”事件,最终结果都令人唏嘘。当事人被舆论、谣言、网络暴力打击,被无数网友、“吃瓜路人”所围观,某一个点便引起网友们的“共情”,想要在网络上获取情感共鸣,但是在获取“共情”后,冲浪的网民们是否意识到,这些是一场又一场的“网络不诚信”事件呢?
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,5G时代的到来,各种即时通讯软件、社交软件层出不穷。网民们可以在网络上结交新的朋友,也可在网络上冲浪吃瓜,也可以对相关事件发表观点尽情表达。进入网络世界,“诚信”却一下子变得陌生起来。
《乌合之众》中提到,“人在群体中,为了获得认同,个体愿意抛弃是非,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。”真相是什么他们并不在意,只要发声的大多数人觉得“它”是对的,那就是对的。在群体中裹挟着的“键盘侠”有时并不在意事实真相,“键盘侠”们享受在网络背后“指指点点”,享受以自己的“力量”推动事件进程,结果和事实如何,他们并不在乎。
不经理性思考便发声的网络事件,到底是不是网络暴力?是不是一场“网络私刑”?自导自演的网络事件层出不穷,将事实夸大其词、自导自演、甚至造谣,网民们能承受几次“狼来了”?不管是广州一小学体罚哮喘儿童至吐血抢救事件,还是晨小晨假装抑郁去世盗用账号事件,部分网民们站在“正义”的最高点,不经理性判断,便扩大事件影响。这些网民们转发、评论完就不再关心后续,事件反转后也不会在乎事件澄清,而最后结果只会对当事人造成铺天盖地网络舆论的压力,以及对真正关心事件的网民“当头一棒”。多次大喊“狼来了”以后,下一次“狼”真的到来的时候,又有谁能救救那只“羊”。
在网络上,我们一不小心就会成为“乌合之众”中的一员,多一份理智,多保持一点理性,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,保护他人。构建网络诚信,绝非一日之功,需要国家、社会、个人多方努力。健全有力和执行到位的国家网络信用监管体系是大厦之基,每一位网民需要共同构筑“诚信混凝土”;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快对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研究,尽快出台相应的法规、制度,加大对网络不诚信行为的惩治力度,通过法律手段规范人们的网络行为,净化网络环境。
每一个网民要从自身做起,坚持诚信上网,坚守道德要求和法律的底线,只有人人遵守网络诚信,不做网络上的那匹“狼”,“网络社会”的诚信体系才能在一点一滴健全起来。
(来源:“真有理”微信公众号)